|
如今,老鴨村的村民大多住進了寬敞明亮的二層小樓。 經濟日報 記者 文晶 攝
|
2017年在老鴨村開辦的天有扶貧車間,解決了20戶貧困戶的就業問題。經濟日報 記者 文晶 攝
站在老鴨村村部停車場的平臺上放眼望去,只見霧靄籠罩青山,山路平整蜿蜒,溪水流過田舍?!斑@不是城里人夢寐以求的山野鄉居嗎!”聽到記者感嘆,岳西縣老鴨村黨支部書記熊壽青說:“走,去看看我們的"民宿"!”
行走在通往嫩園組的山路上,熊壽青介紹:“這條路是老鴨村最早的一條硬化路,2014年以前只通了一部分,那時候到村部的路還是土路,而現在,都可以會車了!”
說話間,我們來到了熊壽青家。漂亮的二層小樓臨著路,路臨著河。熊壽青告訴記者:“我家里共有9口人,幾十年了就住在一間半土坯房子里。1980年,我手里的全部資金只有92元,肩挑手扛蓋了兩年,終于蓋起了5間土坯房。1986年,通過承包土地有了些積蓄,我在叔叔的老屋基礎上翻蓋了5間新式的磚瓦房。2008年,又翻蓋了現在居住的磚混結構的兩層8間新房?!?
沿路繼續上行,又見一個漂亮小院,大門敞開著,院里花壇、水槽、大樹各安其所,很是別致。這是道義中學原校長儲貽訓家。今年82歲的儲貽訓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有個茅棚住就很知足。改革開放以后,村里第一次蓋房的熱潮是1979年至1981年,我們組當時有50多戶人家,有20戶都蓋了新房。此后農業稅取消了,農民種地不僅不用交稅,國家還給各種補貼,2008年至2011年又掀起第二次蓋房熱潮,我們組又有十幾戶翻蓋了房子,都是磚混小樓。我家這房子就是2008年蓋的。要說發展,最快的還是這幾年,2014年水泥路都修到家門口了,2016年實施飲水工程,村里人都喝上了自來水,家家有線電視都是國家免費發放的衛星接收器?!?
老校長所言不虛,變化最大的還是這幾年,尤其是對于貧困戶。
62歲的熊艷豐是村里的貧困戶,2017年從村里最遠的茶園組易地搬遷到村部所在的髙枧組,夫妻倆住上了寬敞明亮還帶后院的二層樓。
“老屋還在嗎?”
“那3間土坯房推倒復墾了,又多了一畝多地呢!”
“新房花錢了嗎?”
“裝修花了2萬元?!?
“收入夠裝修嗎?”
熊艷豐笑了:“茶園組那邊還有3畝多茶園,一年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我干保潔員,一個月收入1300元。再養兩季蠶,還能再掙點兒?!?
據記者了解,2014年以來,老鴨村共實施危房改造76戶,建設高枧、嫩園兩個易地扶貧集中安置搬遷點,對25戶居住分散的貧困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消滅了土坯房。從此,老鴨村村民不再有“住”的窘迫。(經濟日報 記者 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