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發展網7月13日訊 記者 劉輝 通訊員 劉武宜
7月7日,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鎮特別鬧熱。
重慶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曹清堯來了,石柱縣委書記張華來了,縣長郭小萍來了,重慶醫科大學黨委書記來了,重慶出版集團來了,四川美術學院也來了……
這樣的熱鬧場面在橋頭鎮一年中有無數次,大到兔肉節、李花節、梨花節等各種節會,小到日常田間地頭黨員干部同百姓勞動聊天。而更稀罕事兒還有不少,昔日飛出的“金鳳凰”紛紛往回飛,眾多“打工仔”回家帶領鄉親致富,過去的撂荒地成了搶手貨,變成“花果山”,市級部門的項目也紛紛向橋頭傾斜。
他們的到來只為一件事:鄉村振興。
那么,一個濱湖小鎮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
▲ 橋頭鎮一角。顧慶慶 攝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鎮位于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重慶市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之一。
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石柱縣如何找準發展支點,尋求最佳發展路徑?
2021年初,石柱縣委縣政府在全縣橢圓形中心點橋頭鎮劃了一個圈——打造重慶鄉村振興的“橋頭堡”。
去年5月,隨著重慶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的到來,打造重慶鄉村振興的“橋頭堡”有了更為深層次解析——
“在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統籌下,駐橋頭鎮工作隊多次與石柱縣委縣政府領導及職能部門研討發展總體規劃,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建議?!睒蝾^鎮黨委書記王東介紹,幫扶集團對橋頭鎮鄉村振興總體規劃的建議重點瞄準了橋頭鎮資源優勢,找準發展基準點。
▲ 石柱紅脆李橋頭示范基地。顧慶慶 攝
“我們一方面探索‘一湖二業三組團’總體規劃,一湖即圍繞水庫按照4A級景區標準打造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二業則是發展以石柱紅脆李為主的水果產業和以武陵土宿為品牌的民宿產業,三組團有濕地康養組團,主要包含瓦屋村、長沙村、趙山村;綜合服務組團,以馬鹿村為主;耕讀田園組團則以田畈村、橋頭村、野鶴村為主?!敝貞c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橋頭鎮駐鄉工作隊副隊長葉林說:“發展規劃確定后,我們與鎮黨委政府一道反復研究市委幫扶重點項目,對七個村莊、民宿產業、美麗鄉村、美麗家園、南岸援助資金項目等進行專項規劃。以發展水果業為例,就配套了果業加工廠、8個簡易水果倉儲、瓦屋果酒作坊等項目?!?
由此,橋頭鎮鎖定“一湖兩業三組團”空間定位,聚力“千年橋頭、水韻果鄉”發展定位,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抓手,全面推進“五大振興”。
紅脆李,售罄。
翠冠梨,售罄。
黃金梨,售罄。
幫扶隊員笑了,百姓腰包鼓了。
這是去年橋頭鎮消費幫扶出現的喜人場面,更是重慶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統籌各方力量,多層次形成資源“虹吸效應”的一個剪影。
據了解,在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輝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社科聯主席張鳴的大力關心指導下,橋頭鎮充分運用幫扶集團對口資源、主動爭取上級部門行業資源、積極引進各類社會資源,逐步形成市、縣、鎮、村四級聯動的供給傳導體系,資源“虹吸效應”逐步顯現,匯聚成橋頭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 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輝調研橋頭鎮。橋頭鎮供圖
▲ 重慶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曹清堯在石柱橋頭鎮調研。顧慶慶 攝
葉林介紹,市領導多次到橋頭,要求幫扶集團全力以赴做好幫扶工作,盡最大努力利用好各方資源。在市領導的帶動下,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曹清堯及其他部領導,市委網信辦、市藥監局、重慶醫科大學、農發行重慶市分行、重慶中煙工業公司、重慶水務環境集團、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出版集團等幫扶成員單位主要領導紛紛到橋頭指導工作,給橋頭鎮乃至石柱縣帶來巨大的鼓舞支持。目前,23個幫扶集團成員單位與橋頭鎮在醫療康養、數字通信、民宿建設、特色產業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70余個,籌措幫扶資金2400萬元;駐鄉駐村工作隊與縣、鎮、村密切配合,深入基層開展調查走訪,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累計開展消費幫扶達1300余萬元,籌建鄉村振興積分銀行7個。
▲ 馬鹿社區暖心小院。顧慶慶 攝
據了解,在市領導的積極協調下,市級相關部門紛紛為橋頭爭取政策傾斜,最大限度調集資源、政策、資金,不斷充實橋頭鎮鄉村振興“總盤子”。目前,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經信委、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委、市生態環境局等市級部門正在為橋頭鎮包裝策劃項目,預計支持項目有望達到20個。
在各級各部門帶動下,各類社會組織、高校團體紛紛為橋頭鎮鄉村振興助力添彩,石柱縣也將東西協作幫扶、中央定點幫扶、區縣結對幫扶等重點資源向橋頭鎮傾斜。目前,西南政法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文投集團、市民宿協會等多家單位實地調研后均表示將參與橋頭鎮民宿發展、智慧農業、文化旅游發展,市慈善總會、綠葉義工、市版權協會、市民宿協會等社會團體也主動為橋頭捐款捐物,提供助力。
▲ 建設中的瓦屋部落。顧慶慶 攝
正是由于幫扶集團統籌各方資源形成的“虹吸效應”,去年僅果業一項,借助五大市級媒體直播帶貨,累計銷售田畈梨500噸、脆紅李320噸,帶動1025戶果農戶均增收1.2萬元。
“虹吸效應”還帶來民宿產業的大發展,全鎮開啟民宿產業打造“武陵土宿”品牌,按照政府整治人居環境、企業投資民宿項目、群眾參與配套服務的模式,精選20個院落、收儲52處閑置房屋、招引11個民宿伙伴,吸引了重慶民宿協會聯袂打造全市首個民宿產業綜合體。
走進橋頭,清澈的湖水穿鎮而過,這就是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在湖邊,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楠溪逸園”民宿掩映在綠樹之中。
清晨,坐在“楠溪逸園”的觀景臺上,但見朝陽從對岸山間冉冉升起,霞光在湖中鋪開一道金輝,好不怡然。
▲ 楠溪逸園。顧慶慶 攝
▲ 橋頭日出。顧慶慶 攝
這座民宿有餐廳、多功能廳娛樂室、觀光果園,為村里解決了不少就業崗位。
“鎮里的發展規劃讓我們看到了商機?!碧崞鹈袼揄椖?,向學平認為,黨政部門的科學規劃與產業布局是吸引當地能人回鄉創業的源泉,配套的產業政策會讓他們有更多的投入。
橋頭回鄉創業的還有不少。
劉淑琴是20年前從橋頭考出去的大學生,她聽說近年來當地政府加強生態保護,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的綠水青山引來不少外地游客,于是把老家房屋改造成民宿。
▲ 濱湖美鎮橋頭村。顧慶慶 攝
31歲的農學專業畢業生譚雪梅也“飛”回了家鄉。她曾在石柱縣城社區工作,去年3月回村后被選為全鎮最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發揮所學專業優勢,帶領村民發展鄉村旅游。
譚雪梅說:“過去橋頭村人多地少,支柱產業缺乏,比較貧困。這兩年,橋頭村緊靠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優勢,加快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招商引資建設風情漁村農旅融合項目,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睒蝾^鎮鎮長陳森林介紹,過去橋頭鎮年輕人幾乎全部外出,如今隨著當地大力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越來越多的外出村民嗅到商機、返鄉創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在橋頭鎮田畈村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梨樹碩果累累。去年,全村梨子收入350多萬元,385戶果農受益。
但在幾年前,這里卻是一片荒地。
而讓荒地變成果園的是曾經在外打工的曾瑞華,2013年,曾瑞華被村民選為村委會主任。
“我回到村里發現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撂荒了。于是想到要發展長效產業,請專家過來考察,最后根據氣候和土質條件,決定種植翠冠梨和黃金梨?!痹鹑A說,2017年11月開始,村里爭取了11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對土地進行整治改造,發展了1700余畝梨樹。
據了解,橋頭鎮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累計種植紅脆李、黃金梨、翠冠梨等果樹1萬多畝。如今的橋頭鎮,村村有產業,過去的撂荒地,紛紛變成了示范田、花果山。
橋頭鎮產業規劃的實施,還吸引了大批企業前往投資,陶然居在瓦屋村流轉土地500畝發展莼菜,譚建蘭在瓦屋、馬鹿、長沙三個村發展紅脆李1700畝,全鎮有冇名堂民宿、橋頭印象等10余家企業前來投資興業。
橋頭鎮在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的傾力幫扶下,利用科學規劃、統籌整合資源、媒體擴大影響等措施,從“長在深山無人識”的“夜明珠”逐漸成為全市的發展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