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阿蓬江鎮,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那里的旅游資源。其實,阿蓬江鎮也是黔江區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一個鄉鎮,那里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既有險峻如畫的阿蓬江原始大峽谷,也有土磚青瓦的草圭堂土司衙門,還有山花爛漫的麒麟蓋萬畝草場。而太平洞,在當地更是赫赫有名,傳說太平天國軍隊曾在此駐扎過,而洞里長期溫度保持在21度到25度左右,歷來便是人們向往的避暑勝地。
天然洞穴空調風
從阿蓬江集鎮出發,行約2公里就到了太平洞的入口處。當天室外的溫度高達37度,看到采訪組一行人熱得大汗淋漓的模樣,當地工作人員道:“等會你們就不喊熱了,而是喊冷,洞里的溫度常年保持在21度到25度左右?!?
在半山腰上有一個洞口,掩映在崇山峻嶺之中。洞口顯得并不規則,呈喇叭狀,越往外顯得越寬。洞頂距地面有20多米,走進洞中,竟豁然開朗起來,一個頗為寬敞的水泥院壩映入眼簾,有近50平方米。洞的入口處有住戶人家,遠遠望去,只見三棟房屋呈“品”字型分布。剛剛抵達洞口,陣陣涼氣撲面而來,盡管已是盛夏,卻全然感受不到炎熱。
洞口人家
越往里走,洞內的溫度越低,用溫度計在洞內進行了測試,發現洞內溫度最低的地方僅18度,連帶進去的礦泉水都透出一層層冰霧。因為這個洞呈喇叭狀,越往里走空間越小,在距洞門50米左右的洞頂處,有2扇自然形成的“天窗”,陽光透過“天窗”一束束照射在洞中,讓人不由得感嘆造物者之神奇。
洞中天窗
天然洞穴吹出“空調風”,吸引了不少市民驅車而來,或洞中觀景,或圍坐閑聊,享受夏日里難得的清涼。
有文化還有奇景
太平洞聲名遠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這里的石刻文化和自然奇觀。行人在步入洞口時,就發現了這些石刻群。在洞口左側的石壁上,兩處楷書石刻十分引人注目。一處刻著“奇境天開”四個大字,一處刻著“風雅絕倫”四個大字。
風雅絕倫石刻
據介紹,“奇境天開”為黔南王良鼎于大清光緒三十三年仲夏,在游覽此洞時所書,并在洞壁寫下42字游記。游記內容為:丙午春,余奉檄管榷兩河口,公余游玩,見古洞,深數十里,入其中者,幾疑別有天地,因題數字,以志鴻爪。
“風雅絕倫”為易太平于中華民國二十七年重九書。太平洞原名“龍洞”,如今稱它太平洞,與當年居住在龍洞附近的一個人物易太平有關。1938年初,時任兩河鄉鄉長易太平,看中了“龍洞”這處天然絕美的洞府,親手在洞壁上方刻下“風雅絕倫”四字,并在洞口修建了房屋,樂享這里常年冬暖夏涼的大自然空調。
洞中奇景
繼續往洞里前行約半個小時,一個巨大的天然洞穴出現在我們眼前。除了一萬年時間沉淀下來的鐘乳石,這些鐘乳石在電筒光亮的映照下熠熠發光,酷似動植物。有的像寶塔、群峰、梯田、蓮花、蘭花……各具姿態、惟妙惟肖。更為奇特的是整個洞壁呈紅色、像極了黃昏時候的晚霞。洞內還有一些人類生活后留下的遺跡。如榨油坊、碉樓、防護墻等,也發現在巨石上開鑿的碾槽、磨、碓等設施的遺跡。
歷來為避暑勝地
據介紹,太平洞歷來為避暑圣地,早在清光緒年間,時任黔江知縣王良鼎就曾留下“奇境天開”的題字。關于太平洞,在當地還有一種說法,當地人稱太平天國軍隊曾在此駐扎過。關于這一點,我們沒有找到可以考證的史料,但結合當地民間廣為流傳的固北關以及太平軍兵敗火燒老君廟等故事,老百姓的這些茶余飯后侃大山的說法,或許也有一定的道理。
石碓遺跡
“這個地方1927年就有人居住,這個朝門就是見證。太平洞本來是叫‘龍洞’,如今叫它太平洞,這跟易太平有著直接的關系?!L雅絕倫’這處石刻正是當時的太平洞外面房屋的主人易太平所刻。遠道而來的游客無一不對這里的奇景和恒溫的現象表示驚奇。(通訊員:冉小可 馮韻)